張高尉
2025年11月19日08: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促進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加快產業模式和企業組織形態變革。
——摘自“十五五”規劃建議
前不久,由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總承包的墾利6—1油田10—1北區塊Ⅱ期開發項目上部組塊在渤海南部海域精准就位。這個項目開創性採用“一個中心平台+N個井口平台”開發技術模式,現已建成包括1個中心處理平台與9個無人井口平台的智能油田群,成為我國擁有海上智能無人井口平台數量最多的開發項目。其中,有2個平台是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生產的。
海洋資源開發,裝備制造是核心。我於2014年參加工作,親歷了近年來我國海洋油氣裝備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到智能密集型的轉變。
剛工作的時候,我們使用的信息化系統大多來自國外,建造、設計和質量管理等模塊的數據無法互聯互通,每年還要投入數千萬元軟件使用費。由於外方限制點位數量,每個工作點位還要分時段使用軟件,費時費力不說,還影響項目進度。
說起智能工廠,大家熟悉的應該是類似於汽車制造的全自動、流水化工廠。海洋油氣裝備智能工廠則完全不同:每套裝備從設計之初就針對不同油田,所以產品參數不同,工藝處理過程、設備乃至設計也有差別。因此,智能工廠必須從基礎架構上實現對設計、採辦、物流、生產、質檢、安裝等環節的全流程可追溯、可控制。
隨著智能工廠的立項,我們下決心打造針對海洋油氣裝備生產制造全流程的綜合生產管控平台。一個大型海洋平台,通常需要數千人共同作業,生產協同管理的難度很大。而同一時段內可能有數個項目同時開工,因此項目智能化協同管理是對海洋油氣裝備制造智能工廠最大的考驗。海洋工程的數字化轉型完全不同於傳統制造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參考,這要求我們的智能工廠必須從管理系統這個“中樞”上徹底完成智能轉型。
2021年,我參與研發的管理軟件投入使用,將設計數據、生產制造等各個環節和所有車間都納入數字化管理。隨著自主創新的深入,我們在海洋油氣裝備制造領域快速實現了數字化轉型。舉個例子,物料管理是核心環節,之前需要人工做料單,工人憑施工料單領料。有了這套管理系統后,可以對產線、車間實現全透明實時管理,實現主動預留物料,效率和成本控制也得到了提升。
創新永無止境。在這套管理系統的基礎上,我們自主開發的“海工智腦”也開始測試運行,這是國內海洋油氣裝備制造行業首個智腦大模型。大模型依托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的管理系統,融入垂直場景,覆蓋生產調度、物料和工單領域。展望“十五五”,大模型還會開發出更多的版本,提升我們在市場競爭中的領先優勢。
(作者為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分公司數據工控中心副經理,本報記者靳博採訪整理)
延伸閱讀
“卓越級智能工廠”長啥樣
作為我國首個海洋油氣裝備制造“智能工廠”,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佔地面積約57.5萬平方米,包括四大智能中心、八大智能產線、16個總裝工位及適合大型船舶停靠的碼頭等核心設施。基地重點發展海洋油氣平台、浮式生產裝備液化天然氣模塊等高端油氣裝備,致力打造集海洋工程智能制造、油氣田運維智慧保障以及海工技術創新研發平台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2025年,基地入選我國首批“卓越級智能工廠”。
基地應用先進智能化生產設備近600台套,通過數字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的深度互聯,打造了數字化管理、智能化生產、網絡一體化協同相融合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動了海洋油氣裝備制造從傳統“人力密集”模式向現代化“智能工廠”的轉變。
目前,基地正在同步運行8個項目20個裝備單體的建設工作,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高端自主化、國產化工具,有效提升了產能和效率,先后完成了30余個項目62個海洋油氣裝備單體制造,綜合生產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約40%。
(本報記者靳博整理)
記者手記
為傳統海洋油氣裝備注入數字動能
海洋油氣裝備是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支撐,強化科技創新與應用,推動傳統海洋油氣裝備升級,促進先進高端裝備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作為典型的非標准化重型裝備制造業,海洋油氣裝備制造傳統生產模式面臨生產數據分散、人工依賴程度高、質量穩定性不足等痛點。近年來,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通過攻關“卡脖子”技術,研發出智能制造管理平台,破解了海洋油氣裝備制造領域因“數據孤島”影響生產效率的國際難題。
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通過為傳統海洋油氣裝備產業注入數字動能,實現了從“人力工廠”到“智能工廠”的轉型。沿著這條海洋油氣裝備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的航道,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高端海工裝備從天津基地駛向深藍。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9日 06 版)
| 相關專題 |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