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走進昔日的抗日戰場】抗戰勝利,是因為有這樣的根據地……

2025年11月16日09:16    來源:光明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玉峰嶺村新貌 蘇詒明攝/光明圖片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走進昔日的抗日戰場】

   1940年3月16日,山東日照洪凝鄉長蘭村,一場公推正在舉行。

   隻見幾位候選人坐成一排,每人身后放一個空碗。每位選民發一粒豆子,選誰,就把豆子投入誰的碗中。

   用豆子作選票,是因為當時農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豆選”能保証大多數群眾行使民主權利。

   伴著豆子碰擊碗壁的陣陣清脆聲響,結果出來了:八路軍駐日照辦事處主任劉鴻若當選日照縣縣長!

   根據“三三制”原則,選民又民主選舉10多名行政委員組成日照縣抗日民主政府,其中共產黨員、非黨左派分子、中間派各佔三分之一。

   “處於敵后的游擊戰爭,沒有根據地是不能支持的。”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毛澤東同志這樣判斷。鞏固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是基礎。

   鞏固根據地,發展經濟同樣重要。在當時的背景下,要發展經濟,必須打破現有的經濟秩序。

   當時的日照,地租額佔總產量的40%至50%,加上“干撥工”(地主強迫佃戶或農民無償勞動)“獻鮮”(地主強迫佃戶或農民無償提供農副產品、時令農產品)等額外剝削,農民辛苦經年卻難得溫飽。一旦斷糧絕炊,只能向地富借糧借債,而月息高達5分,借貸的農民往往因此傾家蕩產。

   為了減輕地主對農民的剝削,1942年5月,日照縣委在碑廓、汾嵐等地區進行減租減息試點,隨后全面展開。基本政策是:原租額減少25%,同時廢除原有的“干撥工”等額外剝削﹔農民所借地富款項,不論原息多少,一律減至年息一分半。

   這些政策,兼顧了農民和地主利益,對鞏固抗日根據地,並依靠農民群眾奪取抗戰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寇加大了對抗日根據地的進攻。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狀況更加困難,連吃飯、穿衣都很難保証。為堅持抗戰,戰勝日本侵略者,地處黃海之濱的日照,響應黨中央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掀起了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

   “同志們,用勁,把犁拉!”

   “嗨—喲—呼!”

   …………

   1943年初春,辛留河北岸的一片荒地上,日照縣委機關干部的勞動號子一陣高過一陣。

   歡快的情緒感染著整片荒地的軍民,大家你追我趕展開了勞動競賽。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耕作,荒草叢生的山崗變成了一片平整的土地。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日照縣委的同志背著糞筐,每天天不亮就外出拾糞。有人還編了一首拾糞歌:“冬天找向陽,夏天找背陰,大路兩旁別忘記,會場、集頭更要勤。”

   在縣委機關、連隊帶動下,各個村庄也把房前屋后、荒山野嶺開成田,種上了庄稼。大生產運動中,全縣共開荒3700多畝,大大減輕了群眾負擔。

   在向荒山要糧的同時,八路軍還向大海要寶藏、向紡織要衣。羅榮桓、陳士榘等八路軍將領身先士卒跳入冰涼的海水裡開挖鹽池,日照中心縣委書記李均帶頭向紡織能手學習紡線,帶動根據地形成了開發鹽田、紡線織布的熱潮。

   大生產運動的蓬勃開展,使根據地軍民生活得到明顯改善。李均回憶,到1943年底,根據地部隊機關每人每天供給6錢鹽、6錢油、1斤菜,每月還有半斤多肉。

   為人民服務,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始終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宗旨。

   115師教導第五旅十三團三連曾在秦家庄住了一個月。同志們一有空就幫抗屬房東送糞、挖菜園,幫腳小的大娘舂米、擔水。一個月,戰士們幫群眾耕了26畝地、挑了723擔水、送了450擔糞。夏收時,3天內把全庄的麥子都收割完。

   這樣的故事在根據地不勝枚舉:濱北軍分區駐五蓮縣洪凝一帶時,將部隊的戰馬牽去支援農民耕種﹔日照嵐山的機關干部幫收、幫種,解決群眾勞力不足的困難……

   “幫著張家去送糞,幫著李家去推土,他和窮人是一家……”一首流傳於根據地的歌謠這樣稱頌八路軍。

   根據地的文化建設也蓬蓬勃勃。

   日照各區都辦起了劇團。農村劇團多由村干部牽頭,演員人數不等,他們不計報酬,熱情高漲。每逢節日和集會,村村排演節目,有話劇、歌劇、活報劇、快板、合唱、獨唱、秧歌、旱船、高蹺、龍燈、舞獅等,“村村鑼鼓響,處處歌聲揚”,極大活躍了根據地的文化生活。

   隨著根據地各項建設的深入,群眾抗戰積極性空前高漲。

   青壯年爭先恐后報名參加民兵。僅1942年5月至12月,日照所在的濱海區,民兵就增長了3倍多。他們農忙時從事生產,農閑時開展訓練,成為不脫離生產的武裝。歌曲《扛起鋤頭背起槍》這樣描繪民兵的戰斗生活:“太陽出來照山崗,扛起鋤頭背起槍。扛起鋤頭好生產,背起大槍保家鄉。”

   連兒童團也成為抗日的重要力量。他們在村頭路口設置崗哨、查驗路條、傳遞情報、擁軍優屬。《我是擁軍小英豪》這樣描述:“募東西,去慰勞,幫助抗屬更周到。又抬水,又拾草,人人都叫我好寶寶。”

   參軍支前更成為根據地群眾的自覺行動。1943年冬,抗日根據地的碑廓、汾嵐等區,數百名青年踴躍參軍。1944年3月,五蓮山區發動參軍,原計劃入伍100人,實際入伍362人。許多老太太親自送兒殺敵,無數姑娘送未婚夫參軍。縣長劉鴻若親自抬轎子歡送新戰士入伍。

   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如一人。八路軍解放了苦難的人民,人民時時熱愛自己的隊伍。每一場戰斗打響,群眾自發組成擔架隊、運輸隊,為部隊轉運傷員、運送糧草﹔每一次戰斗結束,群眾又殺豬宰羊慰勞將士。平日裡,為部隊做軍鞋、洗衣服、磨面、碾米、看護傷員,已成為婦女的光榮職責。

   一首《支前小唱》唱出了軍民魚水情深:“軍隊前方打勝仗,后方老百姓多幫,抬傷兵,送給養,打走鬼子保家鄉。”

   根據地各項建設,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積累的豐富經驗,也成為新中國建設的寶貴財富。

   …………

   還是那個碑廓鎮。日前,當光明日報“走進昔日的抗日戰場”採訪組來到這裡時,眼前是一派寧靜和樂的鄉村田園圖:一條玉帶般的道路,順著山勢蜿蜒至半山腰的玉峰嶺村。遠遠望去,白牆紅瓦的村舍錯落有致,青翠的茶園環繞村庄。

   走進玉峰嶺村,一座座改造一新的民宿正在接待一批批游客,電商服務中心荷著山貨的村民出出進進,村紅色旅游接待中心正在進行研學體驗。

   解說員介紹,受地理環境制約,村裡長期季節性缺水。當年的八路軍在這裡駐扎時,曾從大老遠為老百姓挑來一擔擔山泉水。如今,在一屆又一屆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筑起了塘壩,修了引水渠,埋設了自來水管道,徹底解決了生產生活用水問題。后來又帶領群眾因地制宜,探索出茶園、桑園兩大富民產業,如今村裡是“戶戶有茶桑園,人人有活干”。

   這些年,外出務工的人越來越多。“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們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創新模式,成立了嵐山區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一處挂著“玉峰嶺村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牌匾的房舍前,村支部書記張永路介紹。

   土地變股權,農民當股東,既能拿工資,還能得分紅,合作社的運營模式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入股率達百分之百。

   現在,很多人一說起玉峰嶺村,就豎起大拇指:“你們這是‘黨建引領出路子,百姓兜裡有票子’!”

   經濟建設、社會建設一起抓。這是當年“老八路”留下來的經驗,玉峰嶺村繼承了下來:瞧,新落成的足球場上,社區運動會讓村民“嗨”翻了﹔村晚舞台前,老少爺們的小馬扎裡三層外三層……

   玉峰嶺村還是山東省級文明村鎮社區呢!

   (本報記者 謝文 宋喜群)

(責編:李楓、黃瑾)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