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從“不用記”到“不記不行”

這名脫貧戶的賬本為何越記越詳細(不掉隊 趕上來)

本報記者 翟欽奇

2025年11月12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白銀寶有個記賬的習慣,這幾年記得越來越詳細。

  原先為何記得簡單?

  “以前收入靠放牧,賣牛賣羊,辛苦一年全家就掙1萬多元,哪用得著記?”白銀寶說。

  白銀寶是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巴彥茫哈蘇木哈吐布其嘎查的村民。過去,哈吐布其是科爾沁右翼中旗20個深度貧困嘎查之一,水資源緊缺、土壤沙化、交通不便,農牧民收入較低。2014年,白銀寶一家四口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被確定為貧困戶。

  2020年,白銀寶一家穩定脫貧,人均年收入上萬元。“不記不行了。”白銀寶說,產業獎勵、各種補貼,還有賣糧賣牛羊的收入,光來源就有七八種。

  白銀寶拿出賬本,封面上的照片是他現在住的自然村——草布斯台艾裡。8年前,白銀寶一家告別了地勢低窪、水電不穩的土坯房,和其他41戶村民一道搬到這裡。

  “草布斯台艾裡,蒙古語意為‘有珍珠的村子’。”曾任哈吐布其嘎查駐村第一書記的王超告訴記者,2017年當地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新建房屋42所,每戶建了80平方米的棚圈,還配套深水井、有線網絡等設施。

  翻開賬本,打頭是有關牛羊的內容:2014年,5頭牛。白銀寶回憶:“那時候土地鹽鹼化嚴重,風沙天多,種不了什麼糧。”

  再往后翻,內容是:2017年,買了3頭牛,享受補貼3萬元。此后幾乎每年都有新牛購入,家裡牛羊越來越多,如何飼養成了問題。

  養殖小區租金——2022年開始,賬本上每年多出這一項500元支出。王超介紹,傳統的放養方式破壞生態,牛羊也長不好。2022年,草布斯台艾裡建設了1.19萬平方米的養殖小區,包括白銀寶在內的許多村民將牛羊寄養在這裡。

  “集中飼養,飼料統一供應、養殖技術成熟,牛羊長得好。”白銀寶說,如今家裡有170頭羊、32頭牛,去年產下的11頭牛犢還“掙”了1.1萬元補貼。

  不只是牛羊,今年,白銀寶參與了巴彥茫哈的“借雞還雞”項目,申領了100隻雞苗。“雞苗免費領取,養殖后,每10隻雞苗歸還企業1隻成雞,其余的企業進行訂單回購。”哈吐布其嘎查黨支部書記金扎拉嘎說,目前巴彥茫哈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建立合作,引進了“三黃雞”“北京油雞”等優質品種,同時針對養殖戶在庭院中養雞的習慣,設立庭院經濟補貼,按照養雞數量進行補助。

  通過“借雞還雞”啟動養殖,免費獲得技術指導﹔自家種的玉米、菜葉可以當雞飼料,成本很低﹔雞苗成熟后,回購加上監測戶補貼,每年增收上萬元。“這麼一合計,養雞很劃算。”白銀寶說。

  再往后翻,是種植賬。白銀寶一條條細數:120畝玉米、30畝大豆,每年賣糧加補貼能賺6萬多元﹔院子裡的2畝豆角,也有些收入……

  “前幾年風沙大,種地賺得比現在少。”白銀寶拉著記者走出院子,指著遠處的沙棘林,“現在種地也能掙到錢,原因在這兒。”

  “2019年,村裡建起1500畝防風固沙沙棘林,全旗防沙治沙也取得明顯成效,土地種植條件越來越好。”哈吐布其嘎查駐村第一書記程鑫介紹,沙棘的生態和經濟效益逐步體現,1500畝沙棘年產沙棘果20萬斤,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20萬元。

  “守護好生態,大家都得好處。”白銀寶告訴記者,2020年他曾擔任村裡的護林員,負責巡護沙棘林,全年工資1萬元。2024年,他又在草場栽植灌木防沙固沙,獲得生態補償金2846.58元。

  從貧困戶到脫貧后穩定增收,賬本記錄下白銀寶家的變化,也成為當地拓寬收入來源、防止農牧民返貧致貧的縮影。

  科爾沁右翼中旗委書記蔡寶軍介紹,當地對有返貧致貧風險的農牧戶開展常態化監測,截至目前,共有監測對象1676戶。對有發展意願的實施產業扶持,如庭院經濟補貼、牛羊出欄補貼、牲畜品種改良、劣畜換優畜等。今年以來,新識別監測對象367戶972人,均已根據致貧風險因素,制訂了針對性幫扶計劃,精准落實幫扶措施。

  本期統籌:張安宇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2日 02 版)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