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大力傳承弘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
2025年11月12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藍鐘鎮古城村,岳山造林展館迎來了又一批參觀者。展館內,拍攝於上世紀70年代的紀錄片經修復后循環播放,高亢激昂的配音穿越時空,回蕩耳畔。展廳外,岳山山脈蜿蜒起伏,莽莽蒼蒼。“近年來省裡提出大力弘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到我們這裡來參觀學習的人越來越多了。”展館講解員祝成山說。
許多參觀學習者奔赴岳山,重溫一段火熱的歷史,感悟其中蘊藏的力量。1974年和1975年的秋冬,懷集縣組織2.5萬名干部群眾在岳山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將貧瘠荒山變成萬畝林海,孕育出“忠誠奉獻、艱苦創業、團結奮斗、久久為功”的“岳山造林”光榮傳統。
如今的岳山,已成為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標。廣東干部群眾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大力弘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持續開展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堅持擴綠、興綠、護綠並舉,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轉化為生動具體的實踐。行走在廣東的城市鄉村,記者感受到,這裡處處涌動著建設綠美家園的熱潮,一場著眼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變革,正在深刻改變南粵大地。
接續增綠,描繪南粵綠美圖景
光榮傳統蘊含著深厚力量。近年來,“岳山造林”光榮傳統成為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精神財富。今年的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安排年度重點工作時提出:“要弘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倡導‘有好事、來種樹’,豐富全民義務植樹形式,打造綠意盎然的美好環境,讓美麗廣東更加可觀可感可及。”
“‘岳山造林’光榮傳統,源自肇慶市懷集縣上世紀70年代開展的艱苦卓絕的‘岳山造林大會戰’。這段歷史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這種精神和傳統我們要持續傳承弘揚。”肇慶市委書記張愛軍說。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岳山上的山林遭到砍伐,生態被破壞。談及當時的情景,參與岳山造林的盤海波仍記憶猶新:“那時的岳山水土流失嚴重,也嚴重影響了老百姓的生計。”
面對過度砍伐造成的生態危機,懷集縣委響應“綠化祖國”的號召,以“造大林、大造林、造好林”為目標,組織全縣干部群眾先后發起兩輪轟轟烈烈的“岳山造林大會戰”。參與者自帶口糧、自建窩棚、自搭爐灶。天不亮就開工,天黑之后才下山,每天造林超過11個小時。“最難熬的是深秋初冬的夜晚。茅草房四面漏風,大家裹著被子擠在一起抱團取暖。”“岳山造林大會戰”的親歷者馬乃強告訴記者。
雖然自然條件惡劣,但“誓把荒山變林海,敢教日月換新天”的信念如磐石般堅定。兩次“造林大會戰”,用時143天,高規格造林3.5萬畝,岳山的生態困境由此改變。
1979年,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勛同志到懷集調研,看到萬畝林海的壯觀景象,連聲贊嘆。他鼓勵山區群眾管護好森林資源,確保永續利用。下山時,習仲勛同志專門為3株藍鐘杉除草、鬆土、培土。
1987年,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習仲勛同志再次來到懷集,提出“合理砍伐,永續利用,綠化荒山,青山常在”的16字要求,並勉勵領導干部帶頭把工作做得更好。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這3株藍鐘杉高大挺拔、枝繁葉茂,充滿勃勃生機。岳山造林成為廣東省保護修復生態的生動歷史寫照,其孕育的“岳山造林”光榮傳統也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此后,一代又一代廣東干部群眾接過歷史的“綠色接力棒”,一筆筆接續描繪南粵綠色畫卷。從1985年提出“五年消滅荒山、十年綠化廣東”,到1991年獲評“全國荒山造林綠化第一省”﹔從2005年提出建設林業生態省,到2013年啟動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綠色日益成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厚重底色。
2022年12月,廣東又一次吹響生態建設的沖鋒號。
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著眼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廣東樣板,鄭重向全省人民發出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號召。《中共廣東省委關於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對重點任務進行了全面部署,包括六大行動:森林質量精准提升行動、城鄉一體綠美提升行動、綠美保護地提升行動、綠色通道品質提升行動、古樹名木保護提升行動、全民愛綠植綠護綠行動,旨在努力創造生態優勢,進而將其轉化為發展優勢。
這是一場深刻的綠色變革。廣東的生態建設,不僅要“綠起來”,更要“美起來”“富起來”。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廣東,在建設生態文明的新征程上奮力走在前列。
“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是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牽引,也是關系廣東長遠發展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廣東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說,“要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力量植綠護綠,從街頭巷尾做起,從房前屋后做起,從路邊水旁做起,從每個村庄、每個社區、每個單位、每個工廠做起,見縫插綠、見白增綠,以每個人的自覺行動,讓廣東大地山川更綠、家園更美。”
擴綠提質,厚植綠色民生福祉
在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中,廣東以大手筆擘畫具有嶺南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著力讓綠美生態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讓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普遍的共識和行動。
在山上,精准提升森林質量——
漫步於清遠市的銀盞山地公園,但見林木形態多樣,層次豐富多元,風景美不勝收,這裡種有多種珍貴樹種和鄉土樹種。
“具體有哪些種類?”記者問道。
“交趾黃檀、降香黃檀、紅花天料木、紅錐、華蓋木、石碌含笑、深山含笑、樂昌含笑、浙江潤楠、閩楠……”護林員王建華一口氣說出了不少。
樹種的多樣化、本地化,是廣東提升森林生態效益的重要舉措。記者了解到,在過去半個世紀,廣東當地種植更多的是鬆樹等先鋒樹種。隨著這些先鋒樹種蔚然成勢,抗病虫害能力弱、涵養水源功能差、森林火災風險大、綜合效益不強等問題也逐漸顯現。
對症下藥,有的放矢。2023年,廣東省林業局印發《廣東省森林質量精准提升行動方案(2023—2035年)》,提出到2035年林分優化提升1565萬畝,森林撫育提升3061萬畝,逐步解決單一樹種生態功能不足問題。隨后,森林質量精准提升行動在廣東各地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在山下,大力推進城鄉綠化——
在肇慶四會市城中街道下?村,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給鄉村帶來深刻變化。
“我希望在大學裡,實現一個小夢想”“祝我的母親身體健康”“願在未來的生活裡,收獲滿滿”……當地一片“喜事林”中,一個個挂在樹上的小牌子,寄托著人們的願望。
這片“喜事林”於2024年10月建成啟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吳遙翔介紹,之前這片林子是蚊虫滋生、垃圾堆積的廢棄魚塘。為改善人居環境,村委會在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將周邊的閑置地打造成了“喜事林”小公園,見縫插綠、增綠補綠,帶動村民在自家庭院、房前屋后美化環境,讓“添綠賀喜”成為新的文明風尚。
這片“喜事林”是廣東推進城鄉一體綠美提升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廣東各地以擴增綠化面積為重點,利用綠美廣東公共服務平台、認種一棵樹小程序等,引導全民積極參與綠化家園。通過主題林營建、認捐認養、志願服務等形式,持續開展“五邊”(山邊、水邊、路邊、鎮村邊、景區邊)和“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綠化,綠化面積不斷擴大。
在交通干線,打造沿途綠美景觀——
“來時青山綠水,回時綠水青山。”有乘客這樣形容乘坐梅龍高鐵的感受。梅龍高鐵連接廣東梅州和龍川,於2024年9月正式開通運營。它是一條交通動脈,也是一條綠美生態長廊。據介紹,梅龍高鐵建設秉承“安全第一、因地制宜、全年有綠、四季有花”的原則,實現了“乘車見綠、出站見景、綠色出行”。
綠美通道建設是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重要一環。它以高速公路、國省道等為載體,按照“宜樹則樹、宜花則花、宜草則草”原則,串聯城鄉、連接山海,著力構建互聯互通的綠美生態網絡,讓森林融入城鄉,讓人們融入自然,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廣東省林業局相關負責同志表示,綠美通道建設不僅提升了交通沿線的景觀品質,更成為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鄉村全面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引擎。
用心護綠,守護寶貴生態財富
歷經千年仍茁壯挺拔,飽經風霜仍生機勃勃。
走進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麻榨鎮中心村,一棵巨大的榕樹映入眼帘。虯曲蒼勁的枝干向四方延展,猶如一把撐開的綠色巨傘,帶來大片陰涼。當地人告訴記者,這棵榕樹估測樹齡有1000多年。
為了守護這棵古榕樹,當地干部群眾沒少下功夫。2017年后,榕樹一度枯枝增多,樹葉發黃,開花結果周期延緩,村民們憂心忡忡。2021年,龍門縣林業局邀請專業團隊對古榕樹進行救治,進行了樹洞修補、增加支撐、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復壯工作。經過一番努力,榕樹終於恢復了原來的繁茂。
古樹名木是記錄自然生態變遷的“活化石”,是承載民族歷史記憶的綠色國寶。保護古樹名木,就是保護生態、保護歷史,守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力保護古樹名木、呵護生態、留住鄉愁,廣東看得很重,舉措有力,精准有效保護古樹名木。
目前,廣東全省超8.5萬株古樹名木已全部建立電子圖文檔案,實現“一樹一碼”和“一張圖”信息動態化管理﹔851株一級古樹名木全部安裝監控攝像頭,實現24小時全天候精准監控和可追溯保護。2023年以來,全省建設綠美古樹鄉村120個,新建古樹公園55個,搶救復壯古樹名木6744株。古樹名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保護。
林木蔥蘢,白鷺振翅,海水拂岸,綠意綿延。展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一幅山海林鳥和諧共生圖。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張葦介紹:“隨著生態環境逐年向好,鳥類多了起來。”
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紅樹林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護區。為了保護好這片紅樹林,當地優化護林員隊伍建設,引入智慧化監管技術,強化一線巡護力量,搭建起“天空地”一體化的監管體系。
紅樹林素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之稱,具有調節氣候、保護海岸、維持生物多樣性等作用,是維護生態平衡的天然屏障。
近年來,廣東將紅樹林保護作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重點任務,持續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推進紅樹林保護監測網絡建設,加大紅樹林科研力度,實現紅樹林資源精准保護提升。
點綠成金,綠美效益日漸凸顯
“隨著環境變美,產業進來了,村民的收入也在不斷增長,這就是綠水青山的價值。”廣州市黃埔區逕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良說。
逕下村位於中新廣州知識城。如今的逕下村,保留了山水田園的底色,成為集田園、山水、旅游、科創為一體的示范村,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廣東省首批“百千萬工程”典型村。
3年前,這裡還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產業單一,人口外流,水體污染比較嚴重,不少農房已經破舊。從2023年開始,在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中,黃埔區堅持生態保護修復,立足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滿足高新技術企業和科創人群的需求,進行了大刀闊斧的環境整治和綠美生態建設。
生態改善,成為撬動逕下村振興發展的有力支點。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姚錦全介紹,現在逕下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今年6月29日,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218公裡“最美旅游公路”正式建成通車。借助這條旅游公路,惠州市著力打造華南地區戶外運動目的地,建設體育小鎮,引進高端民宿企業,盤活廢舊房屋等農村閑置資源,讓企業與村集體形成共建模式,探索實現村強民富的共同富裕新機制。“公路沿線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等優勢,周邊區域具備聯動打造的先天條件。這條218公裡的旅游公路,也是一條盤活生態資源、激活片區發展的綠色之路。”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總經理李巍說。
綠美生態建設,增加的不只是真金白銀,還有民生福祉。廣東省全面推進以華南國家植物園為引領的三級植物園遷地保護體系建設,持續推進城園融合建設,第一批26個遷地保護機構納入植物園體系,廣州雲溪植物園、雲蘿植物園相繼建成開放,不斷完善城鄉植物文化惠民體系,滿足人民群眾對綠色空間、觀賞、游憩及科普等的多種需求。
2024年8月8日,廣州雲溪植物園對社會開放。“植物園的開放,為市民打開了一扇親近自然、探索植物世界的大門。群眾到這裡來,可以望谷、溯溪、賞園、觀山,放鬆身心,增加獲得感和幸福感。”雲溪植物園主任吳毓儀說。
綠潮涌動,生機勃勃。和諧共生,生生不息。
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嶺南大地注入無限生機活力。廣東人民一茬接著一茬種、一代接著一代干,不斷增厚“綠色家底”,正在為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實現綠色發展探索出一條寶貴路徑。
(本報記者郭萬盛、李縱,《民生周刊》記者劉毅、鄭智維)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2日 0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